打怪升级玩吃鸡,大英帝国那些事儿

以前有本书叫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一度非常火。从航海而言,明朝最辉煌的是郑和七下西洋。后来皇帝不知哪根筋不对,不让去了。

明朝后期,中国与西欧开始分道扬镳,走向不同的轨迹。一个外出闯荡,从做小生意开始,混得越来越好,买房买车走上人生巅峰;一个在家务农,天天盯着一亩三分地,不断内卷,目光呆滞,成为闰土。

西欧最靓的仔无疑是英国,靠着打家劫舍坑蒙拐骗,居然混成了地主企业家,这让闰土非常不服。

我们就来聊一聊英国那些事儿。

(一)打劫西班牙

西班牙征服秘鲁和墨西哥后,发现了大量白银,从此挥霍无度,狂买东方的丝绸茶叶各种奢侈品。类似贫穷的你,靠抢银行搞了一台印钞机,看见东西就买买买,没钱了就印印印。这样的人生,有什么意思?
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英国人也出海淘金,到加拿大,弗吉尼亚等地方碰运气。

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,碰运气的男孩运气不会太好。英国人一无所获。

木得办法,找不到矿,就打劫有矿的人。现在谁有矿?当然是西班牙。

英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法制国家,打劫也得办证。皇室给海盗们颁发“武装民船”的烫金执照,让他们合法打劫西班牙。有了证,就是文化人,文化人的事,能叫打劫么?叫明火执仗。

成事,有的人靠背景,有的人靠勤奋。英国人靠的是天赋,生来就适合打家劫舍,不服不行。

公元1587年左右,也就是明朝万历十五年的时候,英国每年抢回来的财物价值20万英镑。这笔钱现在到北京买不起一个大房子,当时可是笔巨款,是一两百艘船辛苦工作一年的收成。当海盗太不容易了。

你看,这就是市场的力量,哪里有钱赚,英国人就去哪里当海盗。他们是最早的流动摊贩,和西班牙城管斗智斗勇,有时候被城管一锅端,有时候躲开城管打劫成功。总体而言,“民间海战”英雄无往不胜。

当然,这中间还有宗教因素。西班牙是天主教,英国是新教,互相看对方都是傻缺,是异教徒。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痛打异教徒更光荣的呢?

靠着打劫西班牙,英国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
(二)烟草咖啡和糖

英国人爱吃甜食,海盗们凭本事赚来的钱,很多拿去投资,买地种甘蔗。牙买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。它既是甘蔗种植基地,又是海盗根据地,双重创收,英国王室于是花钱在这修筑了堡垒,防止小人挑事。

英国进口烟草咖啡,再出口到北欧赚差价,伦敦逐渐成为了这些商品交易的中心。

政府对咖啡收巨高的进口税,老百姓喝不起这么高端的饮料,只好改喝茶。后来英国人更喜欢茶这种东方树叶,是因为价格便宜,才形成了习惯。

所以要占领市场,最有效的手段是倾销。微软当时在国内放任盗版,独霸市场,如果坚持正版,有几人买得起?

(三)荷兰

抢完西班牙,英国又和荷兰打起来了,主要是为了争夺出入西欧的主航道。

现在计算机,人工智能是高技术含量专业,那时候最有技术含量的是造船。荷兰人恰巧读的就是造船专业,毕业后给西班牙打工,积累经验,最后独立,人称“海上马车夫”。

为打击荷兰海运业,英国出台《航海法》,规定英国殖民地来的商品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。

从市场经济角度,谁的运费便宜,我就用谁的船,道理再明白不过。航海法是强买强卖,当然不符合“自由贸易”精神,不过英国人那时还走在邪路上,来不及发明这么高尚的词语。

英国人数量是荷兰的2.5倍,经济实力也更强。开始英国取得了胜利,毕竟打仗靠的是实力。最后荷兰居然占了上风,英国在西非沿海的贸易据点几乎都被拔除,泰晤士河被入侵,连北美的纽约都暂时失守了。

这说不过去,不符合战争基本原则,持久战拼的是实力,胜利应该属于英格兰。

荷兰人能赢,靠的是先进的金融体系。

战争让英国不堪重负,政府在破产的边缘挣扎,查理二世被迫延期偿付一些政府债务。

而荷兰创建了公债体制,政府可以用很低的利率从公民手里借钱;建立了现代央行的雏形;税收体系也简单有效。

打仗打的是钱,能低成本借到钱的男孩,才能笑到最后。

英国人打不过荷兰人,怎么办?不能一直输下去。

一个新贵族寡头集团发动政变,把当政的詹姆士二世赶下台,请来荷兰亲王威廉,史称“光荣革命”。

这个操作有点感人,把自己国王废了,请外国人来当皇上,明显是有英奸吃里扒外。

其实也不是,威廉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,威廉和他老婆信新教,老岳父信天主教。英国贵族们怕天主教复辟,为了信仰,联合女儿女婿把老国王赶走了。

这个操作,相当于英荷两国联盟了。

光荣革命形成了一个光荣传统:先和你打,直到把你干趴下,胜利歼敌;如果一直趴不下,就让你加入,化敌为友。实事求是,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办事方法,让英国人从胜利走向胜利。

英荷联盟让英国人首次了解荷兰几家重要的金融机构,以及它们先进的金融机制。随后成立英格兰银行,引入国家公共债务体系。

从此以后,打仗借钱就方便多了,利息又低,就像巴菲特手里有了保险公司,业绩自然持续增长。

英荷之间还达成了一个交易,将印度尼西亚和香料贸易留给荷兰,而较新的印度纺织品贸易交给英国。这个划分,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(四)纺织品贸易

英国早在1600年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,这是个私人公司,股东们筹资三万英镑,女王授予他们东印度贸易垄断权,就开张营业了。

和荷兰划分地盘后,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货物从香料变成衣料。

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理论,肚子饿了,吃第一个馒头,效果是最好的,第二个感觉就不明显了,以此类推。

对于同样的商品,确实是这样,但不同品类的商品,基本是不存在这个递减的。

比如服装,你有了吊带,还想短裙,昨天丝袜,今天紧身裤,时装不过瘾,汉服才趁心情,穿惯正常衣服,还想cosplay。这就是服装业要不停出新款的原因,也是所有消费业要出新款的原因。

正常人有了iphone11,基本不会再买一个同样的,而是会等iphone12。当然,我不会等,太贵了,还不如华为香,比如P40 Pro+。但我看着自己的钱包,觉得这个P40 Pro+也不香了。

香料就那么几种,需求有限,服装可以出无数款,需求是无限的。纺织品市场的规模迅速超过了香料市场,荷兰从此一去不回头,跟不上英国了。

(五)北美

北美殖民地建立起来后,英国人用印度棉布在非洲购买奴隶,然后把奴隶运到美洲的种植园,再装满甘蔗烟草(后期是棉花)运往欧洲。

这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贸易,欧洲,西非,美洲,环大西洋贸易,整个过程船基本不会空,运力100%利用。

北美的奴隶制种植园提供了足够数量的便宜棉花给英国,助推了以纺织业为龙头的工业革命。

后来北美闹独立,“波士顿倾茶事件”,按传统说法,是殖民地群众反抗英国茶税增加。

中国的皇帝经常许下“永不加赋”的诺言,就像男人在热恋的时候说会永远爱你一样,说的时候是真心实意,后来反悔也是事出有因。最后就官逼民反,宁有种乎了。

问题是,这一次英国人并没有加税,反而减税了。

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到北美后,英国政府会给予一定的回扣;而从英国出口的茶叶享受零关税,到波士顿也只需交一笔很低的关税。这导致茶叶价格特别低,波士顿的茶叶走私贩没法再从茶叶倒卖中牟利,打着反抗暴政的旗帜,发起了倾茶事件。

现在看来,失去美国可以说等于失去了未来。但当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地位,远不如加勒比海沿岸重要,英国没必要倾全力维持统治。最后美国顺利独立。

英国驻魁北克总督认为英美两国,虽不是亲如兄弟,但至少也是堂兄弟。

从此,英国少了一块殖民地,多了一个慢慢牛起来的堂兄弟。以后的世界,还得靠这个堂兄弟罩着,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
(六)印度

英国所有殖民地中,最重要的是印度。

最开始,要在印度开展贸易,就必须征得莫卧儿皇帝允许。

英国人取悦皇帝,给官员行贿,通过印度中间商收购棉布,然后将其卖到西欧,赚得盆满钵满。

后来莫卧儿皇帝失去对印度的控制,各印度土邦各自为政,东印度公司拉一派打一派,各个击破,逐渐控制了印度。分而治之的套路,强国都玩得溜溜转,英国尤其专业。

到维多利亚时代,英国在印度的文官只有900多人,驻军七万,靠这点人,统治了几亿人口。

英国人怎么这么牛?或者说印度人怎么这么服管教?

英国在印度实行的是“间接统治”,少数英国人占据高位,再分权给印度精英,让他们做具体管理工作。这就像一个杠杆,印度精英阶层就是统治的支点,有了这个支点,英国人才能撬动地球,哦不,才能以几万人撬动几亿人。

因为印度棉布质量好价格低,为保护本国的棉纺织业,英国先对进口印度棉布征收10%的关税,之后关税加倍,最后售卖印度棉布完全成为非法行为。后来又立法,要求在英国销售的棉布必须完全在英国纺织而成。

英国人还大搞工业间谍,从印度人那里学习纺纱和织布的技术,现场观摩,写成报告,传回国内。

当自己的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后,1786年后的近半个世纪,从英国出口纺织技术被视为非法。

对全球经济而言,自由贸易是个好东东,降低了成本,促进了流通。但对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而言,自由贸易可能是天使,也可能是魔鬼。

就好比打架。如果小孩大人同时上场,在自由打架的旗帜下,小孩必定被打得鼻青脸肿,大人则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大欺小。

当英国处于弱势地位时,就搞贸易保护主义,发展民族工业。自己产业竞争力增强后,就高呼自由贸易,为产能寻找市场,顺便再来一把技术禁运。

后来的东方某大国也是这个套路,发展到现在,政府牵头输出基建产能,寻找海外市场。当年英国人在印度也是修铁路搞建设,全心全意为印度人民服务。

(七)尾声

16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;

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;

18,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;

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;

21世纪,现在看起来是美国的上半世纪,下半世纪有望是东方某大国的。

历史上的王朝周期律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文化的内核,回顾海洋霸权的兴衰则利于打开视野,看清环境。

英国走向辉煌的过程,打了无数的仗。霸权部分不谈,能得到的经验就是:要成事,就得不停奋斗。不要怂,用各种方法,让自己再次牛逼,正式说法,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